打造集約智能共享的物流體系。構建由分撥中心、社區配送中心組成的兩級城鄉公共物流配送設施體系,分撥中心與對外交通樞紐一體佈局,社區配送中心依托各城鄉社區服務中心佈局,服務新區生產生活物資及快件集散。

第四節 保障新區能源供應安全

嚴格控制碳排放。優化能源結構,推進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推廣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設運營模式,保護碳匯空間、提升碳匯能力。

建設海綿城市。尊重自然本底,構建河湖水系生態緩沖帶,提升城市生態空間在雨洪調蓄、雨水徑流凈化、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的功能,促進生態良性循環。綜合采用“雨水花園、下沉式綠地、生態濕地”等低影響開發設施,實現中小降雨100%自然積存、凈化,規劃城市建設區雨水年徑流總量控制率不低於85%。

第八章 建設綠色智慧新城

第二節 構建綠色市政基礎設施體系

深化行政體制改革。推進新區機構和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實行大部門制和扁平化管理,新區管理機構工作人員實行聘任制,優化幹部培養選拔機制;按照河北省授權,新區行使有關行政審批權限和管理權限,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全面實行負面清單管理,建立全新的投資項目審批制度,提高行政服務效率;深化事業單位改革,強化公益屬性,探索政事分開、管辦分離的有效形式。

新華社北京4月21日電

優化居住空間佈局。統籌居住和就業,促進職住均衡。在軌道車站、大容量公共交通廊道節點周邊,優先安排住宅用地;在城市核心區和就業崗位集聚、公共交通便捷、具有較高商業價值的地區,佈局混合性居住空間,實現合理公交通勤圈內的職住均衡。

建設集約高效的供水系統。劃分城鎮供水分區,各分區間設施集成共享、互為備用,提高供水效率。因地制宜推進雨水和再生水等各類非常規水資源利用,實現用水分類分質供應,采用管網分區計量管理,提高管網精細化、信息化管理水平,有效節約水資源。

建立服務優質、形式多樣的新型公交系統。新區佈局“幹線+普線”兩級城鄉公交網絡,幹線服務起步區與外圍組團、城鎮,普線連接外圍組團與村鎮的公交系統。起步區佈局“快線+幹線+支線”三級城區公交網絡,快線服務區內組團間出行,幹線服務組團內出行,支線靈活設置線路、站點深入社區,實現地面地下協同調度、各類公交便捷換乘的高品質服務。

優化居住空間佈局。統籌居住和就業,促進職住均衡。在軌道車站、大容量公共交通廊道節點周邊,優先安排住宅用地;在城市核心區和就業崗位集聚、公共交通便捷、具有較高商業價值的地區,佈局混合性居住空間,實現合理公交通勤圈內的職住均衡。

周邊特色小城鎮。因鎮制宜,有序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佈局形成各具特色的產業發展格局。北部小城鎮主要以高端服務、網絡智能、軍民融合等產業為特色。南部小城鎮主要以現代農業、生態環保、生物科技、科技金融、文化創意等產業為特色。

推進新區與周邊地區協調發展。加強與國傢有關單位、京津兩市經常性、制度性協商,解決好涉及區域協同發展的相關規劃建設問題。按照科學規劃、合理佈局的原則,新區著力與北京中心城區、北京城市副中心和天津市在功能上優勢互補,實現錯位發展、互利共贏;加強新區與保定、廊坊、滄州等周邊地區相關規劃的銜接,統籌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統籌安排教育、醫療、衛生、體育等功能,統籌佈局生態、產業、交通和基礎設施,實行協同規劃、產業聯動,努力打造協調發展示范區。

節能。堅持節能優先,發展綠色建築,推行綠色出行,加快開展梯級利用、循環利用,建設集能源開發、輸送、轉換、服務及終端消費於一體的多能互補區域能源系統,把新區打造成為高效節能示范區。

構建城市基本公共服務設施網絡。建設“城市-組團-社區”三級公共服務設施體系,形成多層次、全覆蓋、人性化的基本公共服務網絡。城市級大型公共服務設施佈局於城市中心地區,主要承擔國際交往功能,承辦國內大型活動,承接北京區域性公共服務功能疏解;組團級公共服務設施圍繞綠地公園和公交樞紐佈局,主要承擔城市綜合服務功能,提供全方位、全時段的綜合服務;社區級公共服務設施佈局於社區中心,主要承擔日常生活服務功能,構建宜居宜業的高品質生活環境。

第三節 合理開發利用地下空間

第七章 構建快捷高效交通網

優先佈局基礎設施。在城市幹路、高強度開發和管線密集地區,根據城市發展需要,建設幹線、支線和纜線管廊等多級網絡銜接的市政綜合管廊系統。建設地下綜合防災設施,形成平災結合、高效利用的地下綜合防災系統。

圍繞推進雄安新區規劃實施,堅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制定出臺支持政策,打造體制機制新高地,為新區建設發展創造良好條件,發揮對全國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引領示范作用。

第三節 建立新型住房保障體系

第三節 打造綠色智能交通系統

使用綠色建材。引導選用綠色建材,開發選用當地特色的自然建材、清潔生產和更高環保認證水準的建材、舊物利用和廢棄物再生的建材,積極穩妥推廣裝配式、可循環利用的建築方式。

搭建智能交通體系框架。以數據流程整合為核心,適應不同應用場景,以物聯感應、移動互聯、人工智能等技術為支撐,構建實時感知、瞬時響應、智能決策的新型智能交通體系框架。

構建城鄉一體化公共服務設施。城郊農村共享城市教育、醫療、文化等服務配套設施。特色小城鎮參照城市社區標準,配置學校、衛生院、敬老院、文化站、運動健身場地等公共服務設施,提高優質公共服務覆蓋率,構建鄉鎮基礎生活圈。美麗鄉村配置保障性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基礎性生產服務設施和公共活動場所。大幅提高村鎮公共交通服務水平,實現校車、公交等多種方式的綠色便捷出行。

建設海綿城市。尊重自然本底,構建河湖水系生態緩沖帶,提升城市生態空間在雨洪調蓄、雨水徑流凈化、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的功能,促進生態良性循環。綜合采用“雨水花園、下沉式綠地、生態濕地”等低影響開發設施,實現中小降雨100%自然積存、凈化,規劃城市建設區雨水年徑流總量控制率不低於85%。

節能。堅持節能優先,發展綠色建築,推行綠色出行,加快開展梯級利用、循環利用,建設集能源開發、輸送、轉換、服務及終端消費於一體的多能互補區域能源系統,把新區打造成為高效節能示范區。

建立數據資產管理體系。構建透明的全量數據資源目錄、大數據信用體系和數據資源開放共享管理體系。建設安全可信的網絡環境,建立安全態勢感知、監測、預警、溯源、處置網絡系統,打造全時、全域、全程的網絡安全態勢感知決策體系,加強網絡安全相關制度建設。

構建功能完備的新區骨幹道路網。外遷榮烏高速新區段,改造原線位為城市快速路,形成起步區與雄縣、昝崗組團及保定市區之間的快速通道。外遷G230、G336、G106等公路,形成新區公路外環,分流過境交通。構建以起步區和雄縣、昝崗組團為主體,外圍組團和特色小城鎮全覆蓋、網絡化佈局的骨幹道路網絡,建設舒適宜人的環淀景觀道路。

推廣綠色建築。全面推動綠色建築設計、施工和運行,開展節能住宅建設和改造。新建政府投資及大型公共建築全面執行三星級綠色建築標準。

構建水源保障體系。依托南水北調、引黃入冀補淀等區域調水工程,合理利用上遊水、當地水、再生水,完善新區供水網絡,強化水源互聯互通,形成多源互補的新區供水格局。

改革創新住房制度。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堅持保障基本、兼顧差異、滿足多層次個性化需求,建立多元化住房供應體系。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形成供需匹配、結構合理、流轉有序、支出與消費能力基本適應的住房供應格局。完善多層次住房供給政策和市場調控體制,嚴控房地產開發,建立嚴禁投機的長效機制。探索房地產金融產品創新。

第一節 構建城市安全和應急防災體系

構建社區、鄰裡、街坊三級生活圈。社區中心配置中學、醫療服務機構、文化活動中心、社區服務中心、專項運動場地等設施,形成15分鐘生活圈。鄰裡中心配置小學、社區活動中心、綜合運動場地、綜合商場、便民市場等設施,形成10分鐘生活圈。街坊中心配置幼兒園、24小時便利店、街頭綠地、社區服務站、文化活動站、社區衛生服務站、小型健身場所、快遞貨物集散站等設施,形成5分鐘生活圈。

第二節 提升公共服務水平

提高綠色交通和公共交通出行比例。構建“公交+自行車+步行”的出行模式,起步區綠色交通出行比例達到90%。加強交通與用地佈局協調,推廣交通樞紐與城市功能一體化開發模式,在公共交通廊道、軌道站點周邊集中佈局公共服務設施。提升公共交通系統覆蓋的人口數量,起步區公共交通占機動化出行比例達到80%。

提升綜合防災水平。利用信息智能等技術,構建全時全域、多維數據融合的城市安全監控體系,形成人機結合的智能研判決策和響應能力,做到響應過程無縫隙切換、指揮決策零延遲、事態進展實時可查可評估。全面提高綜合防災和城市設施安全標準,增強城市綜合防災能力。

建設數字化智能交通基礎設施。通過交通網、信息網、能源網“三網合一”,基於智能駕駛汽車等新型載運工具,實現車車、車路智能協同,提供一體化智能交通服務。

優化高速鐵路網。構建“四縱兩橫”區域高速鐵路交通網絡,重點加強雄安新區和北京、天津、石傢莊等城市的聯系。“四縱”為京廣高鐵、京港臺高鐵京雄-雄商段、京雄-石雄城際、新區至北京新機場快線,“兩橫”為津保鐵路、津雄城際-京昆高鐵忻雄段,實現新區高效融入“軌道上的京津冀”,20分鐘到北京新機場,30分鐘到北京、天津,60分鐘到石傢莊。

第四節 強化區域協同發展

第一節 堅持綠色低碳發展

長江日報

完善雨污分流的雨水排除工程系統。加強城市排水河道、排澇渠、雨水調蓄區、雨水管網和泵站等工程建設,實現建成區雨水系統全覆蓋。新建雨水系統全部實行雨水、污水分流制,逐步將容城、雄縣、安新縣城現有合流系統改造為分流制。

建設清潔環保的供熱系統。科學利用地熱資源,統籌天然氣、電力、地熱、生物質等能源供給方式,形成多能互補的清潔供熱系統。

SourcePh" >

提高城市抗震防災標準。新區抗震基本設防烈度Ⅷ度,學校、醫院、生命線系統等關鍵設施按基本烈度Ⅷ度半抗震設防,避難建築、應急指揮中心等城市要害系統按基本烈度Ⅸ度抗震設防。其他重大工程依據地震安全性評價結果進行抗震設防。

第六章 提供優質共享公共服務

統籌安排規劃實施時序。根據相關階段建設目標要求,制定各類規劃實施方案和行動計劃,適時啟動重大項目建設,確保新區建設順利進行。

堅持數字城市與現實城市同步規劃、同步建設,適度超前佈局智能基礎設施,推動全域智能化應用服務實時可控,建立健全大數據資產管理體系,打造具有深度學習能力、全球領先的數字城市。

高標準配置醫療衛生資源。引進京津及國內外優質醫療資源,建設集臨床服務、醫療教育、醫學科研和成果轉化為一體的醫療綜合體;加快應急救援、全科、兒科、婦產科等領域建設,建設國際一流、國內領先的區域衛生應急體系和專科醫院;全面打造15分鐘基層醫療服務圈,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標準化達標率100%;加快新區全民健康信息平臺建設,大力發展智能醫療,建設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中心,構建體系完整、分工明確、功能互補、密切協作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創新人才人口管理。探索實行有利於激發新區創新活力的人事、薪酬、住房、稅收、養老等政策。探索實行個人所得稅改革。實行開放便捷的人才引進制度,在技術移民和外籍人才入境、停居留、永久居留等方面制定更加便利的措施,建立人才特區。推進人口管理創新,實施積分落戶和居住證制度,建立以居住證為載體的公共服務提供機制。

積極擴大對內對外開放。主動服務北京國際交往中心功能,利用京津冀三地對外開放基礎和雄安新區自然環境優勢,構築對外交流平臺。吸引國傢對外開放平臺、“一帶一路”國際組織優先在新區佈局,在新區舉辦國際及國內高端論壇。支持以雄安新區為核心設立中國(河北)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中外政府間合作項目(園區)和綜合保稅區,大幅度取消或降低外資準入限制,全面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模式,更好地以開放促改革、以開放促發展。

完善保障有力的供電系統。增強區域電力供應,建設區域特高壓供電網絡。改造提升現有變電站,新建500千伏和220千伏變電站。積極引入風電、光電等可再生能源,作為新區電力供應的重要來源。新區供電可靠率達到99.999%。

第三節 打造全球創新高地

第一節 佈局優質公共服務設施

第三節 創新體制機制與政策

建設先進專業的垃圾處理系統。按照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要求,全面實施垃圾源頭分類減量、分類運輸、分類中轉、分類處置,建設兼具垃圾分類與再生資源回收功能的交投點、中轉站、終端處理設施、生態環境園,最終實現原生垃圾零填埋,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城市生活垃圾回收資源利用率達到45%以上。

雄安新區是留給子孫後代的歷史遺產,必須堅持大歷史觀,保持歷史耐心,穩紮穩打,一茬接著一茬幹。完善規劃體系,制定配套政策法規和技術規范,創新體制機制,強化政策保障,做好與周邊區域規劃銜接,加強新區及毗鄰地區管控,促進協調發展,加強組織領導,保障規劃有序有效實施,確保一張藍圖幹到底。

堅持產城融合、職住均衡和以水定產、以產興城原則,采取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方式,推動形成起步區、外圍組團和特色小城鎮協同發展的產業格局。

構建內外銜接的綠道網絡。佈局區域綠道、城市綠道、社區綠道三級網絡,由城市綠道串聯各綜合公園、社區公園,形成城鄉一體、區域聯動的城市綠道體系。營造獨立舒適的綠道環境,設置適宜騎行、步行的慢行系統,與機動車空間隔離,承載市民健身、休閑、娛樂功能。滿足群眾性文體活動和賽事需求,安排適宜慢行要求的各類設施。

第四節 保障新區能源供應安全

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總體國傢安全觀,堅持政府主導與社會參與相結合,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堅持常態減災和非常態救災相統一,針對自然災害和城市運行安全、公共安全領域的突發事件,高標準規劃建設重大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全面提升監測預警、預防救援、應急處置、危機管理等綜合防范能力,形成全天候、系統性、現代化的城市安全保障體系,建設安全雄安。

健全規劃管理體制。河北省承擔新區各類規劃的組織編制、審批、實施、管理等職責,落實多規合一,按法定程序和要求開展建設項目的審批、管理。

建立統籌協調機制。堅持統籌規劃、整體設計、統一建設、集中管理,健全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完善用地制度和權籍管理,推進地下空間管理信息化建設,保障地下空間有序利用。

第七章 構建快捷高效交通網

構築城市安全運行體系。在新區水源保障、流域及城市防洪、能源供應、交通運營等與城市運行密切相關的各領域,運用區域協同、層級設防、智慧防災、立體防護等防災策略,抓住規劃建設運營關鍵環節,超前佈局、高質量建設、高效率管理,構建安全韌性的保障體系,為新區規劃建設提供可靠支撐。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註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引入京津優質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等資源,建設優質共享的公共服務設施,提升公共服務水平,構建多元化的住房保障體系,增強新區承載力、集聚力和吸引力,打造宜居宜業、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新城。

按照綠色、智能、創新要求,推廣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設運營模式,使用先進環保節能材料和技術工藝標準進行城市建設,營造優質綠色市政環境,加強綜合地下管廊建設,同步規劃建設數字城市,築牢綠色智慧城市基礎。

建設國際一流的科技教育基礎設施。加強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實施一批國傢科教創新工程,集中資源建設若幹“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開放型重大科研設施、科技創新平臺,佈局一批公共大數據、基礎研發支撐、技術驗證試驗等開放式科技創新支撐平臺,全面提高創新支撐能力。建設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培育一批優勢學科,建設一批特色學院和高精尖研究中心;發揮高校在科技創新體系中的作用,集聚人才、學科、資源和平臺優勢,與科研院所、企業等合作,面向國傢重大戰略需求,打造知識溢出效應明顯的大學園區;按照產教深度融合、中高職有效銜接的要求,建設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整合各類科教資源,集中力量打造國際人才培訓基地,為創新發展提供源頭支撐。

第九章 構築現代化城市安全體系

第一節 完善區域綜合交通網絡

第二節 提升公共服務水平

完善規劃編制體系。新區規劃綱要是編制新區各級各類規劃的準則和指南,是指導新區建設發展的基本依據。堅持以規劃綱要為統領、以控制性詳細規劃為重點、以專項規劃為支撐,形成全域覆蓋、分層管理、分類指導、多規合一的規劃體系。按照把每一寸土地都規劃得清清楚楚後再開工建設的要求,結合建設時序,深化細化控制性詳細規劃、修建性詳細規劃及各類專項規劃,為新區全面建設做好準備。

智能。結合數字城市建設,運用互聯網、物聯網融合技術,推進能源管理智慧化、能源服務精細化、能源利用高效化,打造新區智能能源系統,進一步提高能源安全保障水平。

落實安全、綠色、高效能源發展戰略,突出節約、智能,打造綠色低碳、安全高效、智慧友好、引領未來的現代能源系統,實現電力、燃氣、熱力等清潔能源穩定安全供應,為新區建設發展夯實基礎。

暢通公眾參與渠道。堅持開門開放編規劃,匯眾智、聚眾力,搭建全過程、全方位的公眾參與平臺,健全規劃公開制度,鼓勵引導各領域專傢和公眾積極參與,在後續規劃編制、決策、實施中發揮作用,確保規劃反映民意,凝聚起人民群眾建設新區的正能量。

第三節 創新體制機制與政策

有序利用地下空間。按照安全、高效、適度的原則,結合城市功能需求,積極利用淺層、次淺層空間,有條件利用次深層空間,彈性預留深層空間;協調各系統的空間佈局,制定相互避讓原則,明確各系統平面及豎向層次關系,實施分層管控及引導。

起步區。構建一流的承接平臺、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重點承接北京疏解的事業單位、總部企業、金融機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功能,重點發展人工智能、信息安全、量子技術、超級計算等尖端技術產業基地,建設國傢醫療中心。

第三節 增強城市抗震能力

深化財稅金融改革。建立長期穩定的資金籌措機制,中央財政通過設立雄安綜合財力補助、統籌安排各類轉移支付資金和加大地方政府長期債務支持力度等方式支持新區建設。對符合稅制改革和新區發展方向的稅收政策,在現行稅收制度框架內支持在新區優先實施,對需要先行先試的可依法依規優先試點。支持雄安新區立足本地實際,率先在相關領域開展服務實體經濟的金融創新或金融試驗試點示范工作,推動國傢級交易平臺等重大金融項目先行先試,支持金融業對外開放新舉措在新區落地。

科學規劃路網密度。起步區外圍佈局交通性幹道,內部按城市街道理念設計,提高路網密度,起步區路網密度達到10-15公裡/平方公裡,合理設計道路寬度。

優先發展現代化教育。按照常住人口規模合理均衡配置教育資源,佈局高質量的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階段教育,實現全覆蓋。引進優質基礎教育資源,創新辦學模式,創建一批高水平的幼兒園、中小學校,培育建設一批國際學校、國際交流合作示范學校。支持“雙一流”建設高校在新區辦學,以新機制、新模式努力建設世界一流的雄安大學,統籌科研平臺和設施、產學研用一體化創新中心資源,構建高水平、開放式、國際化高等教育聚集高地。統籌利用國內外教育資源,開展與國際高端職業教育機構的深度合作,規劃建設新區職業院校,建設集繼續教育、職業培訓、老年教育等功能為一體的社區學院。

建立統籌協調機制。堅持統籌規劃、整體設計、統一建設、集中管理,健全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完善用地制度和權籍管理,推進地下空間管理信息化建設,保障地下空間有序利用。

第二節 建立規劃實施制度機制

健全規劃管理體制。河北省承擔新區各類規劃的組織編制、審批、實施、管理等職責,落實多規合一,按法定程序和要求開展建設項目的審批、管理。

建立規劃法規體系。依據國傢有關法律法規和本規劃綱要,研究推進雄安新區規劃條例立法,按照創造“雄安質量”的要求,制定雄安新區規劃技術標準、雄安新區規劃建設管理技術規定等建設標準和技術規范。

確保新區防澇安全。起步區內澇防治標準整體為50年一遇,五個外圍組團內澇防治標準為30年一遇,其他特色小城鎮為20年一遇。統籌用地豎向、排水管網、城市河道、調蓄水面等排水防澇設施,構建生態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結合的系統化排水防澇體系,確保排水防澇安全。起步區內部建立縱橫交織、主次分級的排澇通道,利用城市水系、藍綠空間以及大溵古淀調蓄澇水,在線實時監測白洋淀水位,適時抽排城市內部雨水,構建“北截、中疏、南蓄、適排”的排水防澇格局。

推進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統籌解決新區所需建設用地規模、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和耕地占補平衡指標。創新土地供應政策,構建出讓、劃撥、作價出資(或入股)、租賃或先租後讓、租讓結合的多元化土地利用和土地供應模式。以土地綜合整治為平臺,統籌推進城水林田淀系統治理。

創新人才人口管理。探索實行有利於激發新區創新活力的人事、薪酬、住房、稅收、養老等政策。探索實行個人所得稅改革。實行開放便捷的人才引進制度,在技術移民和外籍人才入境、停居留、永久居留等方面制定更加便利的措施,建立人才特區。推進人口管理創新,實施積分落戶和居住證制度,建立以居住證為載體的公共服務提供機制。

第十章 保障規劃有序有效實施

加強規劃監督評估。健全規劃實施監管和考核問責制度,強化對規劃實施的監督,確保規劃有序落地。搭建新區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和數字規劃建設管理平臺,建立“實施-監測-評估-維護”機制,提升規劃的適應性。

第四節 完善產業空間佈局

第一節 佈局優質公共服務設施

第三節 建立新型住房保障體系

第二節 保障新區水安全


(上接第六版)

(上接第六版)

確定用水總量和效率紅線。按照以水定城、以水定人的要求,強化用水總量管理。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實施節約用水制度化管理,對城市生活、農業等各類用水強度指標嚴格管控,全面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

起步區。構建一流的承接平臺、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重點承接北京疏解的事業單位、總部企業、金融機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功能,重點發展人工智能、信息安全、量子技術、超級計算等尖端技術產業基地,建設國傢醫療中心。

第三節 增強城市抗震能力

第六章 提供優質共享公共服務

加強智能基礎設施建設。與城市基礎設施同步建設感知設施系統,形成集約化、多功能監測體系,打造城市全覆蓋的數字化標識體系,構建城市物聯網統一開放平臺,實現感知設備統一接入、集中管理、遠程調控和數據共享、發佈;打造地上地下全通達、多網協同的泛在無線網絡,構建完善的城域骨幹網和統一的智能城市專網;搭建雲計算、邊緣計算等多元普惠計算設施,實現城市數據交換和預警推演的毫秒級響應,打造匯聚城市數據和統籌管理運營的智能城市信息管理中樞,對城市全局實時分析,實現公共資源智能化配置。

深化行政體制改革。推進新區機構和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實行大部門制和扁平化管理,新區管理機構工作人員實行聘任制,優化幹部培養選拔機制;按照河北省授權,新區行使有關行政審批權限和管理權限,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全面實行負面清單管理,建立全新的投資項目審批制度,提高行政服務效率;深化事業單位改革,強化公益屬性,探索政事分開、管辦分離的有效形式。

電力。堅持綠色供電,形成以接受區外清潔電力為主、區內分佈式可再生能源發電為輔的供電方式。依托現有冀中南特高壓電網,完善區域電網系統,充分消納冀北、內蒙等北部地區風電、光電,形成跨區域、遠距離、大容量的電力輸送體系,保障新區電力供應安全穩定、多能互補和清潔能源全額消納。長遠謀劃利用沿海核電。與華北電網一體化規劃建設區內輸配電網,配套相應的儲能、應急設施,實現清潔電力多重保障。

完善保障有力的供電系統。增強區域電力供應,建設區域特高壓供電網絡。改造提升現有變電站,新建500千伏和220千伏變電站。積極引入風電、光電等可再生能源,作為新區電力供應的重要來源。新區供電可靠率達到99.999%。

建立服務優質、形式多樣的新型公交系統。新區佈局“幹線+普線”兩級城鄉公交網絡,幹線服務起步區與外圍組團、城鎮,普線連接外圍組團與村鎮的公交系統。起步區佈局“快線+幹線+支線”三級城區公交網絡,快線服務區內組團間出行,幹線服務組團內出行,支線靈活設置線路、站點深入社區,實現地面地下協同調度、各類公交便捷換乘的高品質服務。

第九章 構築現代化城市安全體系

強化規劃剛性約束。本規劃綱要與相關規劃經批準後必須嚴格執行,任何部門和個人不得隨意修改、違規變更,堅決維護規劃的嚴肅性和權威性,確保一張藍圖幹到底。

第四節 同步建設數字城市

按照網絡化佈局、智能化管理、一體化服務要求,加快建立連接雄安新區與京津及周邊其他城市、北京新機場之間的軌道交通網絡;完善雄安新區與外部連通的高速公路、幹線公路網;堅持公交優先,綜合佈局各類城市交通設施,實現多種交通方式的順暢換乘和無縫銜接,打造便捷、安全、綠色、智能交通體系。

第二節 保障新區水安全

提高城市抗震防災標準。新區抗震基本設防烈度Ⅷ度,學校、醫院、生命線系統等關鍵設施按基本烈度Ⅷ度半抗震設防,避難建築、應急指揮中心等城市要害系統按基本烈度Ⅸ度抗震設防。其他重大工程依據地震安全性評價結果進行抗震設防。

堅持數字城市與現實城市同步規劃、同步建設,適度超前佈局智能基礎設施,推動全域智能化應用服務實時可控,建立健全大數據資產管理體系,打造具有深度學習能力、全球領先的數字城市。

強化規劃剛性約束。本規劃綱要與相關規劃經批準後必須嚴格執行,任何部門和個人不得隨意修改、違規變更,堅決維護規劃的嚴肅性和權威性,確保一張藍圖幹到底。

建設安全可靠燃氣供應系統。根據新區發展需要,以長輸管道天然氣為主要氣源,LNG為調峰應急氣源,新建若幹門站、LNG儲配站,形成多源多向、互聯互通的新區燃氣輸配工程系統。

第三節 打造全球創新高地

暢通公眾參與渠道。堅持開門開放編規劃,匯眾智、聚眾力,搭建全過程、全方位的公眾參與平臺,健全規劃公開制度,鼓勵引導各領域專傢和公眾積極參與,在後續規劃編制、決策、實施中發揮作用,確保規劃反映民意,凝聚起人民群眾建設新區的正能量。

構建水源保障體系。依托南水北調、引黃入冀補淀等區域調水工程,合理利用上遊水、當地水、再生水,完善新區供水網絡,強化水源互聯互通,形成多源互補的新區供水格局。

第一節 完善規劃體系

建設清潔環保的供熱系統。科學利用地熱資源,統籌天然氣、電力、地熱、生物質等能源供給方式,形成多能互補的清潔供熱系統。

搭建國際一流的科技創新平臺。按照國傢科技創新基地總體部署,積極佈局建設國傢實驗室、國傢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等一批國傢級創新平臺,努力打造全球創新資源聚集地。圍繞集聚高端創新要素,加強與國內外知名教育科研機構及企業合作,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推動建設一批未來產業研究院。

建設國際一流的科技教育基礎設施。加強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實施一批國傢科教創新工程,集中資源建設若幹“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開放型重大科研設施、科技創新平臺,佈局一批公共大數據、基礎研發支撐、技術驗證試驗等開放式科技創新支撐平臺,全面提高創新支撐能力。建設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培育一批優勢學科,建設一批特色學院和高精尖研究中心;發揮高校在科技創新體系中的作用,集聚人才、學科、資源和平臺優勢,與科研院所、企業等合作,面向國傢重大戰略需求,打造知識溢出效應明顯的大學園區;按照產教深度融合、中高職有效銜接的要求,建設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整合各類科教資源,集中力量打造國際人才培訓基地,為創新發展提供源頭支撐。

構建國際一流的創新服務體系。創新國際科技合作模式,打造國際科技創新合作試驗區,率先開展相關政策和機制試點。舉辦多層次多領域學術交流活動,搭建國際科技合作交流平臺。發揮創新型領軍企業引領作用,面向產業鏈上下遊中小企業,構建線上線下融合的創新支撐服務體系。加快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構建全鏈條孵化服務體系。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及綜合運用,形成產權創造、保護、交易、運用及管理的良性循環。

第四節 完善產業空間佈局

堅持產城融合、職住均衡和以水定產、以產興城原則,采取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方式,推動形成起步區、外圍組團和特色小城鎮協同發展的產業格局。

健全綜合應急體系。按照防空防災一體化、平戰結合、平災結合的原則,完善應急指揮救援系統,建立安全生產、市場監管、應急保障、環境保護、治安防控、消防安全、道路交通等部門公共數據資源共享機制。利用公園綠地、體育場館、各類學校等曠地及地下空間,佈局建設合理的避難場所及避難通道,形成就地避難、就近避難、步行避難的分級分類疏散系統。以幹線公路網、城市幹道網為主通道,建立安全、可靠、高效的疏散救援通道系統。建設供水、供電、燃氣、交通等生命線應急保障系統;加強救災物資儲備,形成完備的救災物資、生活必需品、醫藥物資和能源儲備物資供應系統。嚴格相關管理制度,統籌加強各種應急保障設施運行維護、管理和保障。

五個外圍組團。與起步區分工協作,按功能定位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佈局電子信息、生命科技、文化創意、軍民融合、科技研發等高端高新產業,以及支撐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基礎設施。

周邊特色小城鎮。因鎮制宜,有序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佈局形成各具特色的產業發展格局。北部小城鎮主要以高端服務、網絡智能、軍民融合等產業為特色。南部小城鎮主要以現代農業、生態環保、生物科技、科技金融、文化創意等產業為特色。

建設集約高效的供水系統。劃分城鎮供水分區,各分區間設施集成共享、互為備用,提高供水效率。因地制宜推進雨水和再生水等各類非常規水資源利用,實現用水分類分質供應,采用管網分區計量管理,提高管網精細化、信息化管理水平,有效節約水資源。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註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引入京津優質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等資源,建設優質共享的公共服務設施,提升公共服務水平,構建多元化的住房保障體系,增強新區承載力、集聚力和吸引力,打造宜居宜業、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新城。

提升社會保障基本服務水平。以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續為目標,創新社會保障服務體系,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基本制度,完善服務項目,提高服務標準,加大投入力度。切實保障殘障人員、老人、兒童的教育、文化、醫療等基本公共服務,統籌考慮養老服務設施配置,建立健全未成年人關愛保護體系和殯葬公共服務體系。建立勞動就業服務制度,提供多層次公共就業服務,努力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構建城市基本公共服務設施網絡。建設“城市-組團-社區”三級公共服務設施體系,形成多層次、全覆蓋、人性化的基本公共服務網絡。城市級大型公共服務設施佈局於城市中心地區,主要承擔國際交往功能,承辦國內大型活動,承接北京區域性公共服務功能疏解;組團級公共服務設施圍繞綠地公園和公交樞紐佈局,主要承擔城市綜合服務功能,提供全方位、全時段的綜合服務;社區級公共服務設施佈局於社區中心,主要承擔日常生活服務功能,構建宜居宜業的高品質生活環境。

構建社區、鄰裡、街坊三級生活圈。社區中心配置中學、醫療服務機構、文化活動中心、社區服務中心、專項運動場地等設施,形成15分鐘生活圈。鄰裡中心配置小學、社區活動中心、綜合運動場地、綜合商場、便民市場等設施,形成10分鐘生活圈。街坊中心配置幼兒園、24小時便利店、街頭綠地、社區服務站、文化活動站、社區衛生服務站、小型健身場所、快遞貨物集散站等設施,形成5分鐘生活圈。

構建城鄉一體化公共服務設施。城郊農村共享城市教育、醫療、文化等服務配套設施。特色小城鎮參照城市社區標準,配置學校、衛生院、敬老院、文化站、運動健身場地等公共服務設施,提高優質公共服務覆蓋率,構建鄉鎮基礎生活圈。美麗鄉村配置保障性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基礎性生產服務設施和公共活動場所。大幅提高村鎮公共交通服務水平,實現校車、公交等多種方式的綠色便捷出行。

規劃建設運行高效的城市軌道交通。按照網絡化、多模式、集約型的原則,以起步區和外圍組團為主體佈局軌道交通網絡,實現起步區與外圍組團、城鎮的便捷聯系。根據新區建設步驟和人口規模、交通出行需求,有序建設軌道交通,對地鐵作規劃空間預留。加強規劃控制並預留市域、區域軌道交通通道走廊空間。規劃中低運量軌道交通系統,銜接大運量軌道交通。

優先發展現代化教育。按照常住人口規模合理均衡配置教育資源,佈局高質量的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階段教育,實現全覆蓋。引進優質基礎教育資源,創新辦學模式,創建一批高水平的幼兒園、中小學校,培育建設一批國際學校、國際交流合作示范學校。支持“雙一流”建設高校在新區辦學,以新機制、新模式努力建設世界一流的雄安大學,統籌科研平臺和設施、產學研用一體化創新中心資源,構建高水平、開放式、國際化高等教育聚集高地。統籌利用國內外教育資源,開展與國際高端職業教育機構的深度合作,規劃建設新區職業院校,建設集繼續教育、職業培訓、老年教育等功能為一體的社區學院。

高標準配置醫療衛生資源。引進京津及國內外優質醫療資源,建設集臨床服務、醫療教育、醫學科研和成果轉化為一體的醫療綜合體;加快應急救援、全科、兒科、婦產科等領域建設,建設國際一流、國內領先的區域衛生應急體系和專科醫院;全面打造15分鐘基層醫療服務圈,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標準化達標率100%;加快新區全民健康信息平臺建設,大力發展智能醫療,建設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中心,構建體系完整、分工明確、功能互補、密切協作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建立完備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圍繞建設多層次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在數字網絡環境下,高標準佈局建設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劇院等,在街道、社區建設綜合文化站和文化服務中心。統籌文化要素資源,合理佈局文化產業,促進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推動公共文化服務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

構建完善的全民健身體系。建設體育健身設施網絡,鼓勵體育設施與其他公共服務設施共建共享。開展全民健身活動,促進群眾體育、競技體育、體育產業、體育文化等各領域協調發展;積極承接京津豐富的賽事資源,引進國內外高端體育賽事,形成高水平、品牌化、持續性的系列賽事;充分發揮新區優勢,大力發展健身休閑產業;以信息網絡為技術支撐,努力創建智能型公共體育服務體系。

提升社會保障基本服務水平。以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續為目標,創新社會保障服務體系,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基本制度,完善服務項目,提高服務標準,加大投入力度。切實保障殘障人員、老人、兒童的教育、文化、醫療等基本公共服務,統籌考慮養老服務設施配置,建立健全未成年人關愛保護體系和殯葬公共服務體系。建立勞動就業服務制度,提供多層次公共就業服務,努力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燃氣。構建多氣源、多層級、廣覆蓋的城鄉燃氣供應體系。依托國傢氣源主幹通道和氣源點,建設新區接入系統,合理佈局區內燃氣管網,保障新區用氣供應;長遠謀劃利用更為清潔的替代燃料。

打造全局動態的交通管控系統。建立數據驅動的智能化協同管控系統,探索智能駕駛運載工具的聯網聯控,采用交叉口通行權智能分配,保障系統運行安全,提升系統運行效率。

提升航空服務水平。依托高速鐵路、高速公路網絡,加強新區與北京新機場、首都國際機場、天津濱海機場、石傢莊正定機場之間的快速高效聯系。

構建完善的全民健身體系。建設體育健身設施網絡,鼓勵體育設施與其他公共服務設施共建共享。開展全民健身活動,促進群眾體育、競技體育、體育產業、體育文化等各領域協調發展;積極承接京津豐富的賽事資源,引進國內外高端體育賽事,形成高水平、品牌化、持續性的系列賽事;充分發揮新區優勢,大力發展健身休閑產業;以信息網絡為技術支撐,努力創建智能型公共體育服務體系。

按照網絡化佈局、智能化管理、一體化服務要求,加快建立連接雄安新區與京津及周邊其他城市、北京新機場之間的軌道交通網絡;完善雄安新區與外部連通的高速公路、幹線公路網;堅持公交優先,綜合佈局各類城市交通設施,實現多種交通方式的順暢換乘和無縫銜接,打造便捷、安全、綠色、智能交通體系。

第一節 完善區域綜合交通網絡

優化高速鐵路網。構建“四縱兩橫”區域高速鐵路交通網絡,重點加強雄安新區和北京、天津、石傢莊等城市的聯系。“四縱”為京廣高鐵、京港臺高鐵京雄-雄商段、京雄-石雄城際、新區至北京新機場快線,“兩橫”為津保鐵路、津雄城際-京昆高鐵忻雄段,實現新區高效融入“軌道上的京津冀”,20分鐘到北京新機場,30分鐘到北京、天津,60分鐘到石傢莊。

完善高速公路網。構建“四縱三橫”區域高速公路網。“四縱”為京港澳高速、大廣高速、京雄高速(含新機場北線高速支線)、新機場至德州高速,“三橫”為榮烏高速新線、津雄高速、津石高速,實現新區60分鐘到北京、天津,90分鐘到石傢莊。加強新區與天津港、黃驊港交通聯系,暢通新區出海通道。

提升航空服務水平。依托高速鐵路、高速公路網絡,加強新區與北京新機場、首都國際機場、天津濱海機場、石傢莊正定機場之間的快速高效聯系。

合理佈局綜合交通樞紐。依托高鐵、城際站,強化路網對接和多種交通方式銜接,構建綜合交通樞紐,形成“兩主兩輔”樞紐格局。“兩主”為雄安高鐵站、城際站,高鐵站樞紐佈局在昝崗組團,依托國傢高鐵網,便捷聯系全國;城際站樞紐佈局在啟動區,站城一體,實現與京津冀核心城市直連直通。“兩輔”為白洋淀站、白溝站,依托既有線路,服務新區北部外圍組團,兼顧貨運物流。

第二節 構建新區便捷交通體系

規劃建設運行高效的城市軌道交通。按照網絡化、多模式、集約型的原則,以起步區和外圍組團為主體佈局軌道交通網絡,實現起步區與外圍組團、城鎮的便捷聯系。根據新區建設步驟和人口規模、交通出行需求,有序建設軌道交通,對地鐵作規劃空間預留。加強規劃控制並預留市域、區域軌道交通通道走廊空間。規劃中低運量軌道交通系統,銜接大運量軌道交通。

構建功能完備的新區骨幹道路網。外遷榮烏高速新區段,改造原線位為城市快速路,形成起步區與雄縣、昝崗組團及保定市區之間的快速通道。外遷G230、G336、G106等公路,形成新區公路外環,分流過境交通。構建以起步區和雄縣、昝崗組團為主體,外圍組團和特色小城鎮全覆蓋、網絡化佈局的骨幹道路網絡,建設舒適宜人的環淀景觀道路。

構建快速公交專用通道。因地制宜構建網絡化、全覆蓋、快速高效的公共交通專用通道,兼顧物流配送;充分利用智能交通技術和裝備,提高公交系統效率,增強安全、便捷和舒適度,實現高品質、智能化的公共交通和物流配送服務。

科學規劃路網密度。起步區外圍佈局交通性幹道,內部按城市街道理念設計,提高路網密度,起步區路網密度達到10-15公裡/平方公裡,合理設計道路寬度。

構建內外銜接的綠道網絡。佈局區域綠道、城市綠道、社區綠道三級網絡,由城市綠道串聯各綜合公園、社區公園,形成城鄉一體、區域聯動的城市綠道體系。營造獨立舒適的綠道環境,設置適宜騎行、步行的慢行系統,與機動車空間隔離,承載市民健身、休閑、娛樂功能。滿足群眾性文體活動和賽事需求,安排適宜慢行要求的各類設施。

打造集約智能共享的物流體系。構建由分撥中心、社區配送中心組成的兩級城鄉公共物流配送設施體系,分撥中心與對外交通樞紐一體佈局,社區配送中心依托各城鄉社區服務中心佈局,服務新區生產生活物資及快件集散。

第三節 打造綠色智能交通系統

提高綠色交通和公共交通出行比例。構建“公交+自行車+步行”的出行模式,起步區綠色交通出行比例達到90%。加強交通與用地佈局協調,推廣交通樞紐與城市功能一體化開發模式,在公共交通廊道、軌道站點周邊集中佈局公共服務設施。提升公共交通系統覆蓋的人口數量,起步區公共交通占機動化出行比例達到80%。

建立重大事項報告制度。在規劃執行中遇有重大滴雞精寶寶粥|滴雞精煮寶寶粥事項,及時向黨中央、國務院和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請示報告。

搭建智能交通體系框架。以數據流程整合為核心,適應不同應用場景,以物聯感應、移動互聯、人工智能等技術為支撐,構建實時感知、瞬時響應、智能決策的新型智能交通體系框架。

建設數字化智能交通基礎設施。通過交通網、信息網、能源網“三網合一”,基於智能駕駛汽車等新型載運工具,實現車車、車路智能協同,提供一體化智能交通服務。

示范應用共享化智能運載工具。推進智能駕駛運載工具的示范應用,發展需求響應型的定制化公共交通系統,智能生成線路,動態響應需求。探索建立智能駕駛和智能物流系統。

打造全局動態的交通管控系統。建立數據驅動的智能化協同管控系統,探索智能駕駛運載工具的聯網聯控,采用交叉口通行權智能分配,保障系統運行安全,提升系統運行效率。

第八章 建設綠色智慧新城

第二節 構建新區便捷交通體系

第一節 堅持綠色低碳發展

嚴格控制碳排放。優化能源結構,推進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推廣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設運營模式,保護碳匯空間、提升碳匯能力。

確定用水總量和效率紅線。按照以水定城、以水定人的要求,強化用水總量管理。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實施節約用水制度化管理,對城市生活、農業等各類用水強度指標嚴格管控,全面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

改革創新住房制度。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堅持保障基本、兼顧差異、滿足多層次個性化需求,建立多元化住房供應體系。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形成供需匹配、結構合理、流轉有序、支出與消費能力基本適應的住房供應格局。完善多層次住房供給政策和市場調控體制,嚴控房地產開發,建立嚴禁投機的長效機制。探索房地產金融產品創新。

推廣綠色建築。全面推動綠色建築設計、施工和運行,開展節能住宅建設和改造。新建政府投資及大型公共建築全面執行三星級綠色建築標準。

使用綠色建材。引導選用綠色建材,開發選用當地特色的自然建材、清潔生產和更高環保認證水準的建材、舊物利用和廢棄物再生的建材,積極穩妥推廣裝配式、可循環利用的建築方式。

第二節 構建綠色市政基礎設施體系

五個外圍組團。與起步區分工協作,按功能定位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佈局電子信息、生命科技、文化創意、軍民融合、科技研發等高端高新產業,以及支撐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基礎設施。

完善雨污分流的雨水排除工程系統。加強城市排水河道、排澇渠、雨水調蓄區、雨水管網和泵站等工程建設,實現建成區雨水系統全覆蓋。新建雨水系統全部實行雨水、污水分流制,逐步將容城、雄縣、安新縣城現有合流系統改造為分流制。

建設循環再生的污水處理系統。統籌考慮污水收集處理和再生利用的便捷性、經濟性,建設適度分散的設施。在特色小城鎮、村莊推廣分散式生態化的污水處理技術。

搭建國際一流的科技創新平臺。按照國傢科技創新基地總體部署,積極佈局建設國傢實驗室、國傢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等一批國傢級創新平臺,努力打造全球創新資源聚集地。圍繞集聚高端創新要素,加強與國內外知名教育科研機構及企業合作,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推動建設一批未來產業研究院。

建設安全可靠燃氣供應系統。根據新區發展需要,以長輸管道天然氣為主要氣源,LNG為調峰應急氣源,新建若幹門站、LNG儲配站,形成多源多向、互聯互通的新區燃氣輸配工程系統。

建立完備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圍繞建設多層次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在數字網絡環境下,高標準佈局建設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劇院等,在街道、社區建設綜合文化站和文化服務中心。統籌文化要素資源,合理佈局文化產業,促進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推動公共文化服務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

建設先進專業的垃圾處理系統。按照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要求,全面實施垃圾源頭分類減量、分類運輸、分類中轉、分類處置,建設兼具垃圾分類與再生資源回收功能的交投點、中轉站、終端處理設施、生態環境園,最終實現原生垃圾零填埋,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城市生活垃圾回收資源利用率達到45%以上。

第三節 合理開發利用地下空間

構建城市公共安全體系。用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建立科學完善的食品藥品安全治理體系。加強城鄉公共衛生設施建設和制度建設。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倡導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嚴防生物災害與疫病疫情發生。高標準建設智能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加強治安協同防控,提升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加強電信網、廣播電視網、互聯網等基礎網絡的安全監管與保障,建立城市智能信息容災備份系統。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堅決防止重特大事故發生。

優先佈局基礎設施。在城市幹路、高強度開發和管線密集地區,根據城市發展需要,建設幹線、支線和纜線管廊等多級網絡銜接的市政綜合管廊系統。建設地下綜合防災設施,形成平災結合、高效利用的地下綜合防災系統。

建立規劃法規體系。依據國傢有關法律法規和本規劃綱要,研究推進雄安新區規劃條例立法,按照創造“雄安質量”的要求,制定雄安新區規劃技術標準、雄安新區規劃建設管理技術規定等建設標準和技術規范。

第四節 同步建設數字城市

按照綠色、智能、創新要求,推廣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設運營模式,使用先進環保節能材料和技術工藝標準進行城市建設,營造優質綠色市政環境,加強綜合地下管廊建設,同步規劃建設數字城市,築牢綠色智慧城市基礎。

確保新區防澇安全。起步區內澇防治標準整體為50年一遇,五個外圍組團內澇防治標準為30年一遇,其他特色小城鎮為20年一遇。統籌用地豎向、排水管網、城市河道、調蓄水面等排水防澇設施,構建生態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結合的系統化排水防澇體系,確保排水防澇安全。起步區內部建立縱橫交織、主次分級的排澇通道,利用城市水系、藍綠空間以及大溵古淀調蓄澇水,在線實時監測白洋淀水位,適時抽排城市內部雨水,構建“北截、中疏、南蓄、適排”的排水防澇格局。

構建全域智能化環境。推進數字化、智能化城市規劃和建設,建立城市智能運行模式,建設智能能源、交通、物流系統等;構建城市智能治理體系,建設全程在線、高效便捷,精準監測、高效處置,主動發現、智能處置的智能政務、智能環保、數字城管。建立企業與個人數據賬戶,探索建立全數字化的個人滴雞精推薦孕婦|滴雞精功效孕婦誠信體系。健全城市智能民生服務,搭建普惠精準、定制服務的智能教育醫療系統,打造以人為本、全時空服務的智能社區。

建立數據資產管理體系。構建透明的全量數據資源目錄、大數據信用體系和數據資源開放共享管理體系。建設安全可信的網絡環境,建立安全態勢感知、監測、預警、溯源、處置網絡系統,打造全時、全域、全程的網絡安全態勢感知決策體系,加強網絡安全相關制度建設。

加強智能基礎設施建設。與城市基礎設施同步建設感知設施系統,形成集約化、多功能監測體系,打造城市全覆蓋的數字化標識體系,構建城市物聯網統一開放平臺,實現感知設備統一接入、集中管理、遠程調控和數據共享、發佈;打造地上地下全通達、多網協同的泛在無線網絡,構建完善的城域骨幹網和統一的智能城市專網;搭建雲計算、邊緣計算等多元普惠計算設施,實現城市數據交換和預警推演的毫秒級響應,打造匯聚城市數據和統籌管理運營的智能城市信息管理中樞,對城市全局實時分析,實現公共資源智能化配置。

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總體國傢安全觀,堅持政府主導與社會參與相結合,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堅持常態減災和非常態救災相統一,針對自然災害和城市運行安全、公共安全領域的突發事件,高標準規劃建設重大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全面提升監測預警、預防救援、應急處置、危機管理等綜合防范能力,形成全天候、系統性、現代化的城市安全保障體系,建設安全雄安。

第一節 構建城市安全和應急防災體系

構築城市安全運行體系。在新區水源保障、流域及城市防洪、能源供應、交通運營等與城市運行密切相關的各領域,運用區域協同、層級設防、智慧防災、立體防護等防災策略,抓住規劃建設運營關鍵環節,超前佈局、高質量建設、高效率管理,構建安全韌性的保障體系,為新區規劃建設提供可靠支撐。

健全災害預防體系。深化城市地震、氣象、地質、生物等領域的災害風險評估,建立水源、防洪、能源、交通等安全隱患防控體系,加強監測預警。優化城市綜合防災佈局,合理確定防災分區。構建城鄉覆蓋、區域協同,陸、水、空、地下全方位消防系統,加強“智慧消防”建設,城鄉消防安全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建立安全可靠、體系完備、平戰結合的人防工程系統,實現人防建設與城市建設融合發展。

構建城市公共安全體系。用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建立科學完善的食品藥品安全治理體系。加強城鄉公共衛生設施建設和制度建設。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倡導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嚴防生物災害與疫病疫情發生。高標準建設智能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加強治安協同防控,提升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加強電信網、廣播電視網、互聯網等基礎網絡的安全監管與保障,建立城市智能信息容災備份系統。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堅決防止重特大事故發生。

健全綜合應急體系。按照防空防災一體化、平戰結合、平災結合的原則,完善應急指揮救援系統,建立安全生產、市場監管、應急保障、環境保護、治安防控、消防安全、道路交通等部門公共數據資源共享機制。利用公園綠地、體育場館、各類學校等曠地及地下空間,佈局建設合理的避難場所及避難通道,形成就地避難、就近避難、步行避難的分級分類疏散系統。以幹線公路網、城市幹道網為主通道,建立安全、可靠、高效的疏散救援通道系統。建設供水、供電、燃氣、交通等生命線應急保障系統;加強救災物資儲備,形成完備的救災物資、生活必需品、醫藥物資和能源儲備物資供應系統。嚴格相關管理制度,統籌加強各種應急保障設施運行維護、管理和保障。

提升綜合防災水平。利用信息智能等技術,構建全時全域、多維數據融合的城市安全監控體系,形成人機結合的智能研判決策和響應能力,做到響應過程無縫隙切換、指揮決策零延遲、事態進展實時可查可評估。全面提高綜合防災和城市設施安全標準,增強城市綜合防災能力。

建設新區防洪安全體系。按照分區設防、重點保障原則,結合新區城鎮規模及規劃佈局,確定起步區防洪標準為200年一遇,五個外圍組團防洪標準為100年一遇,其他特色小城鎮防洪標準原則上為50年一遇;綜合采用“蓄、疏、固、墊、架”等措施,確保千年大計萬無一失。堅持新區防洪設施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城市建設相結合,順應自然,實現人水和諧共處。

完善高速公路網。構建“四縱三橫”區域高速公路網。“四縱”為京港澳高速、大廣高速、京雄高速(含新機場北線高速支線)、新機場至德州高速,“三橫”為榮烏高速新線、津雄高速、津石高速,實現新區60分鐘到北京、天津,90分鐘到石傢莊。加強新區與天津港、黃驊港交通聯系,暢通新區出海通道。

完善大清河流域防洪體系。按照上蓄、中疏、下排、適滯的原則,充分發揮白洋淀上遊山區水庫的攔蓄作用,疏通白洋淀行洪通道,適當加大下遊河道的泄洪能力,加強堤防和蓄滯洪區建設,提升大清河流域防洪能力。

建設新區防洪安全體系。按照分區設防、重點保障原則,結合新區城鎮規模及規劃佈局,確定起步區防洪標準為200年一遇,五個外圍組團防洪標準為100年一遇,其他特色小城鎮防洪標準原則上為50年一遇;綜合采用“蓄、疏、固、墊、架”等措施,確保千年大計萬無一失。堅持新區防洪設施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城市建設相結合,順應自然,實現人水和諧共處。

構建國際一流的創新服務體系。創新國際科技合作模式,打造國際科技創新合作試驗區,率先開展相關政策和機制試點。舉辦多層次多領域學術交流活動,搭建國際科技合作交流平臺。發揮創新型領軍企業引領作用,面向產業鏈上下遊中小企業,構建線上線下融合的創新支撐服務體系。加快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構建全鏈條孵化服務體系。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及綜合運用,形成產權創造、保護、交易、運用及管理的良性循環。

完善大清河流域防洪體系。按照上蓄、中疏、下排、適滯的原則,充分發揮白洋淀上遊山區水庫的攔蓄作用,疏通白洋淀行洪通道,適當加大下遊河道的泄洪能力,加強堤防和蓄滯洪區建設,提升大清河流域防洪能力。

示范應用共享化智能運載工具。推進智能駕駛運載工具的示范應用,發展需求響應型的定制化公共交通系統,智能生成線路,動態響應需求。探索建立智能駕駛和智能物流系統。

加強新區及毗鄰地區管控。劃定新區周邊一定范圍為管控區,實施統一規劃、嚴格管控,實行統一負面清單管理。劃定城鎮開發邊界,嚴格控制城鎮建設方向,防止“貼邊”發展。建設新區周邊綠色生態屏障,加強流域生態修復、水系連通、入淀河流綜合治理,開展平原植樹造林和大氣污染聯防聯治。加快騰退與生態功能相沖突的用地,防止城鄉建設無序發展,抑制人口過度聚集。嚴格產業準入管制,新區周邊嚴禁高耗水、高耗能及高污染項目進入。

落實安全、綠色、高效能源發展戰略,突出節約、智能,打造綠色低碳、安全高效、智慧友好、引領未來的現代能源系統,實現電力、燃氣、熱力等清潔能源穩定安全供應,為新區建設發展夯實基礎。

電力。堅持綠色供電,形成以接受區外清潔電力為主、區內分佈式可再生能源發電為輔的供電方式。依托現有冀中南特高壓電網,完善區域電網系統,充分消納冀北、內蒙等北部地區風電、光電,形成跨區域、遠距離、大容量的電力輸送體系,保障新區電力供應安全穩定、多能互補和清潔能源全額消納。長遠謀劃利用沿海核電。與華北電網一體化規劃建設區內輸配電網,配套相應的儲能、應急設施,實現清潔電力多重保障。

燃氣。構建多氣源、多層級、廣覆蓋的城鄉燃氣供應體系。依托國傢氣源主幹通道和氣源點,建設新區接入系統,合理佈局區內燃氣管網,保障新區用氣供應;長遠謀劃利用更為清潔的替代燃料。

熱力。科學利用區內地熱資源,綜合利用城市餘熱資源,合理利用新區周邊熱源,規劃建設區內清潔熱源和高效供熱管網,確保供熱安全。

有序利用地下空間。按照安全、高效、適度的原則,結合城市功能需求,積極利用淺層、次淺層空間,有條件利用次深層空間,彈性預留深層空間;協調各系統的空間佈局,制定相互避讓原則,明確各系統平面及豎向層次關系,實施分層管控及引導。

智能。結合數字城市建設,運用互聯網、物聯網融合技術,推進能源管理智慧化、能源服務精細化、能源利用高效化,打造新區智能能源系統,進一步提高能源安全保障水平。

第十章 保障規劃有序有效實施

雄安新區是留給子孫後代的歷史遺產,必須堅持大歷史觀,保持歷史耐心,穩紮穩打,一茬接著一茬幹。完善規劃體系,制定配套政策法規和技術規范,創新體制機制,強化政策保障,做好與周邊區域規劃銜接,加強新區及毗鄰地區管控,促進協調發展,加強組織領導,保障規劃有序有效實施,確保一張藍圖幹到底。

第一節 完善規劃體系

完善規劃編制體系。新區規劃綱要是編制新區各級各類規劃的準則和指南,是指導新區建設發展的基本依據。堅持以規劃綱要為統領、以控制性詳細規劃為重點、以專項規劃為支撐,形成全域覆蓋、分層管理、分類指導、多規合一的規劃體系。按照把每一寸土地都規劃得清清楚楚後再開工建設的要求,結合建設時序,深化細化控制性詳細規劃、修建性詳細規劃及各類專項規劃,為新區全面建設做好準備。

構建快速公交專用通道。因地制宜構建網絡化、全覆蓋、快速高效的公共交通專用通道,兼顧物流配送;充分利用智能交通技術和裝備,提高公交系統效率,增強安全、便捷和舒適度,實現高品質、智懷孕初期喝滴雞精|懷孕什麼時候喝滴雞精能化的公共交通和物流配送服務。

合理佈局綜合交通樞紐。依托高鐵、城際站,強化路網對接和多種交通方式銜接,構建綜合交通樞紐,形成“兩主兩輔”樞紐格局。“兩主”為雄安高鐵站、城際站,高鐵站樞紐佈局在昝崗組團,依托國傢高鐵網,便捷聯系全國;城際站樞紐佈局在啟動區,站城一體,實現與京津冀核心城市直連直通。“兩輔”為白洋淀站、白溝站,依托既有線路,服務新區北部外圍組團,兼顧貨運物流。

建設循環再生的污水處理系統。統籌考慮污水收集處理和再生利用的便捷性、經濟性,建設適度分散的設施。在特色小城鎮、村莊推廣分散式生態化的污水處理技術。

統籌安排規劃實施時序。根據相關階段建設目標要求,制定各類規劃實施方案和行動計劃,適時啟動重大項目建設,確保新區建設順利進行。

第二節 建立規劃實施制度機制

加強組織領導。在黨中央、國務院領導下,按照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部署要求,領導小組辦公室加強綜合協調,中央和國傢機關有關部委、單位,北京市、天津市等方面大力支持,河北省委和省政府履行主體責任,雄安新區管委會負責規劃綱要的具體實施。建立新區規劃委員會制度,發揮組織協調和咨詢審查作用,完善規劃實施統籌決策機制。

加強規劃監督評估。健全規劃實施監管和考核問責制度,強化對規劃實施的監督,確保規劃有序落地。搭建新區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和數字規劃建設管理平臺,建立“實施-監測-評估-維護”機制,提升規劃的適應性。

第四節 強化區域協同發展

建立重大事項報告制度。在規劃執行中遇有重大事項,及時向黨中央、國務院和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請示報告。

健全災害預防體系。深化城市地震、氣象、地質、生物等領域的災害風險評估,建立水源、防洪、能源、交通等安全隱患防控體系,加強監測預警。優化城市綜合防災佈局,合理確定防災分區。構建城鄉覆蓋、區域協同,陸、水、空、地下全方位消防系統,加強“智慧消防”建設,城鄉消防安全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建立安全可靠、體系完備、平戰結合的人防工程系統,實現人防建設與城市建設融合發展。

圍繞推進雄安新區規劃實施,堅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制定出臺支持政策,打造體制機制新高地,為新區建設發展創造良好條件,發揮對全國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引領示范作用。

加強組織領導。在黨中央、國務院領導下,按照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部署要求,領導小組辦公室加強綜合協調,中央和國傢機關有關部委、單位,北京市、天津市等方面大力支持,河北省委和省政府履行主體責任,雄安新區管委會負責規劃綱要的具體實施。建立新區規劃委員會制度,發揮組織協調和咨詢審查作用,完善規劃實施統籌決策機制。

深化財稅金融改革。建立長期穩定的資金籌措機制,中央財政通過設立雄安綜合財力補助、統籌安排各類轉移支付資金和加大地方政府長期債務支持力度等方式支持新區建設。對符合稅制改革和新區發展方向的稅收政策,在現行稅收制度框架內支持在新區優先實施,對需要先行先試的可依法依規優先試點。支持雄安新區立足本地實際,率先在相關領域開展服務實體經濟的金融創新或金融試驗試點示范工作,推動國傢級交易平臺等重大金融項目先行先試,支持金融業對外開放新舉措在新區落地。

熱力。科學利用區內地熱資源,綜合利用城市餘熱資源,合理利用新區周邊熱源,規劃建設區內清潔熱源和高效供熱管網,確保供熱安全。

推進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統籌解決新區所需建設用地規模、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和耕地占補平衡指標。創新土地供應政策,構建出讓、劃撥、作價出資(或入股)、租賃或先租後讓、租讓結合的多元化土地利用和土地供應模式。以土地綜合整治為平臺,統籌推進城水林田淀系統治理。

積極擴大對內對外開放。主動服務北京國際交往中心功能,利用京津冀三地對外開放基礎和雄安新區自然環境優勢,構築對外交流平臺。吸引國傢對外開放平臺、“一帶一路”國際組織優先在新區佈局,在新區舉辦國際及國內高端論壇。支持以雄安新區為核心設立中國(河北)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中外政府間合作項目(園區)和綜合保稅區,大幅度取消或降低外資準入限制,全面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模式,更好地以開放促改革、以開放促發展。

構建全域智能化環境。推進數字化、智能化城市規劃和建設,建立城市智能運行模式,建設智能能源、交通、物流系統等;構建城市智能治理體系,建設全程在線、高效便捷,精準監測、高效處置,主動發現、智能處置的智能政務、智能環保、數字城管。建立企業與個人數據賬戶,探索建立全數字化的個人誠信體系。健全城市智能民生服務,搭建普惠精準、定制服務的智能教育醫療系統,打造以人為本、全時空服務的智能社區。

加強新區及毗鄰地區管控。劃定新區周邊一定范圍為管控區,實施統一規劃、嚴格管控,實行統一負面清單管理。劃定城鎮開發邊界,嚴格控制城鎮建設方向,防止“貼邊”發展。建設新區周邊綠色生態屏障,加強流域生態修復、水系連通、入淀河流綜合治理,開展平原植樹造林和大氣污染聯防聯治。加快騰退與生態功能相沖突的用地,防止城鄉建設無序發展,抑制人口過度聚集。嚴格產業準入管制,新區周邊嚴禁高耗水、高耗能及高污染項目進入。

推進新區與周邊地區協調發展。加強與國傢有關單位、京津兩市經常性、制度性協商,解決好涉及區域協同發展的相關規劃建設問題。按照科學規劃、合理佈局的原則,新區著力與北京中心城區、北京城市副中心和天津市在功能上優勢互補,實現錯位發展、互利共贏;加強新區與保定、廊坊、滄州等周邊地區相關規劃的銜接,統籌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統籌安排教育、醫療、衛生、體育等功能,統籌佈局生態、產業、交通和基礎設施,實行協同規劃、產業聯動,努力打造協調發展示范區。

新華社北京4月21日電
arrow
arrow

    kgk260mw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